为何说给领导办事一定要留个心眼?看晁错、袁盎、窦婴你就懂了!
发布日期:2025-05-22 12:30 点击次数:81
职场上的人,给领导办事,一定要学会留个心眼,千万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多必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汉景帝刘启的表弟窦婴,他和周亚夫一起平定了七王之乱,阻止梁王刘武谋求储君之位的企图,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又辅佐汉武帝推行建元革新,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死于非命的,窦氏也被灭族!你说是田蚡陷害,没错,但最后决定权在汉武帝刘彻手里,或者说汉景帝刘启在位时,窦婴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窦婴,窦氏外戚中少有的有本事的人,窦太后众多子侄之中,只有窦婴全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曾担任过吴国的国相,而吴王刘濞是公认的难以相处的主儿,在历任吴国国相中,有很多都死于非命,而窦婴在任期间却安然无恙,和吴王刘濞之间相处融洽,后来接替窦婴任吴国国相的袁盎,同样是个进退自如之人。但御史大夫晁错很看不惯窦婴和袁盎,认为两个人和吴王刘濞是沆瀣一气的,以晁错的为人来讲,他是绝不容忍任何人和吴王刘濞这样的藩王有所关联的。这是立场和原则的问题,是不能妥协和让步的。
但最先被舍弃的人,却是晁错这样一个为国不为身家的忠臣,同时也是汉景帝刘启的老师,被汉景帝称为“智囊”的人。当七王之乱爆发,吴王刘濞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时,汉景帝立刻就想到了顺势而为,不过晁错是汉景帝刘启的老师,又是他所倚重的人,削藩策也是晁错呕心沥血之作。汉景帝刘启担心自己这样做,会遭到世人的唾骂,于是他去问母亲窦太后的看法。
窦太后回答说:“晁错也许确实是忠臣,但是他蠢啊,他与天下人为敌,你护着他,不就是与天下人为敌吗?谁都知道吴王刘濞是个大坏蛋,但这个坏蛋说没造反,他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你不能为了保护一个忠臣,杀光所有坏蛋!那样就会被奸佞抓住了话柄,从而失去天下之望,到了那个时候,刘氏的天下将不属于你,你难道想看到以前诸吕之乱的悲剧再次上演吗?别忘了你父皇就是借着平定诸吕之乱的东风,在陈平、周勃这些老臣的拥戴下,才登上帝位的!”
但汉景帝不想直接动手,他需要有人帮他个忙,而不久这个人就出现了,在窦婴的建议下,袁盎出手了。他对汉景帝说:“陛下,臣有一策,可令叛军不战自退!”“说说看!”汉景帝故作惊讶的问道。“叛军气势汹汹,其实只为一人,只要舍弃一人便可救天下!”汉景帝的双眼死死的盯在袁盎的脸上,让袁盎有些不自在,“陛下,那臣就直说了,如今的乱局皆因晁错一人而起,就是因为他主导削藩策惹怒了藩王们,才令他们起兵作乱,如今只需要舍弃晁错,叛军便没有了口实。这样就算他们不退兵,我们也可以舆论的导向!”
在袁盎等大臣的强烈建议下,汉景帝在“万般无奈”,令中尉前去缉拿晁错。当中尉的人马拦住晁错的车马时,晁错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立刻被中尉带到了刑场,这个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汉景帝刘启的老师,削藩策的缔造者,用自己的死践行了为国不为身家,但同时他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汉景帝刘启手中的一枚弃子而已。袁盎和窦婴弹冠相庆,终于把晁错这个书生干掉了,作为汉景帝刘启的特使,袁盎即刻出发去劝说吴王刘濞退兵。但是到了前线,袁盎就被扣留了,吴王刘濞给了袁盎两条路,一条是跟着他造反,做开国功臣,另外一条是直接砍脑袋祭旗!袁盎说自己要考虑考虑,然后凭借着自己在吴国积累的人脉,逃了回去。
本来汉景帝刘启也没指望吴王刘濞会退兵,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吴王刘濞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汉景帝刘启让袁盎去劝吴王刘濞退兵,也是让袁盎去送死,到他没想到袁盎确实很有办法,居然毫发无伤的回来了。“袁盎,叛军退兵了吗?你还有脸回来!”袁盎口里连连称:“臣有罪!”而后退了出去,汉景帝刘启也不过是口头斥责一番罢了,并没有因此治袁盎的罪。平叛他需要袁盎的人脉,和窦婴和周亚夫这些人的能力!袁盎和栾布是至交好友,而栾布光自己手下的私兵就有几千,加上听从他号令的关中豪杰,至少可以凑齐上万人马,这样的人是汉景帝刘启所需要的,而削藩策一出,晁错的使命也就结束了。
袁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他因为反对梁王刘武做储君,而遭到梁王刘武的怨恨。梁王刘武手下的智囊羊胜和公孙诡建议梁王刘武派刺客进京,把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大臣们全部诛杀!袁盎首当其冲,倒在了血泊之中,同时被杀的还有另外十几个大臣,你说汉景帝刘启对梁王刘武的动向一无所知?那是不可能的,七王之乱被平定后,梁王刘武就成了最大的威胁,因此梁王刘武身边不可能没有汉景帝刘启的耳目。梁王刘武的做派,简直就是自投罗网的行为,羊胜和公孙诡不像是智囊,更像是汉景帝刘启的心腹!汉景帝刘启也终于有了铲除梁王刘武的借口!每一个人都发挥了作用,在汉景帝刘启看来,袁盎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削藩策一出,晁错的老父亲就看出了问题,因此他特地从颍川赶来,想劝儿子晁错回头。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晁错说:“你现在得罪了天下人,这可如何是好?”“父亲,我是为了陛下的江山考虑,做事问心无愧,有什么可怕的?”“你为了他刘氏的江山永固,就不要我们晁氏了?眼看着晁氏就有灭族之祸了!”晁错愣了一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水土之滨莫非王臣,还有谁敢对天子不敬?”“他们是不敢把皇帝怎么样,但是对付你这个皇帝的老师还是绰绰有余的!”看着晁错的执迷不悟,父亲也只能叹了口气,当晚晁错的父亲就在京城护城河投河自尽。实际上在推行削藩策之前,汉景帝刘启对可能的危机是有所考虑的,制定削藩策的人是晁错,负责具体推行的人还是晁错,坏人都让晁错一个的做了,一旦出了问题,问责的人也只有晁错了!
你认为扳倒了晁错,窦婴就会有机会了吗?错了,汉景帝刘启眼里,窦婴压根就不具备上位的条件,关键就在于他的出身:外戚,这个标签如同烙印般伴随他一生,让汉景帝刘启对他即用且防。当窦太后建议汉景帝刘启封窦婴为丞相时,汉景帝刘启的回答说明了一切,“窦婴这个人做事轻浮不能服众,让他来做丞相,朝臣们不会答应的!”汉景帝刘启临终前,专门让人找到窦婴,交给了他一份诏书,并叮嘱他说:“少主年幼,一旦事有紧急,你可以凭借此诏书便宜行事!”窦婴感动的老泪纵横,他对汉景帝刘启说:“陛下,臣一直错怪您了,臣有罪,辜负了陛下对我的信任!”窦婴前脚刚走,汉景帝刘启便把手里的另外一份诏书碰到了面前的火堆里,于是就有了内庭没有诏书备份,导致窦婴的伪造遗诏之罪做实。
窦婴之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在窦婴替灌夫出头与有权有势的田蚡发生冲突,最后被田蚡和太后王娡迫害而死。实际上田蚡、王娡和窦婴,都是案板上的鱼肉,他们都在人的掌控之中。窦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理解当初汉景帝刘启给他留下遗诏的“良苦用心”,于是他苦笑着对汉武帝刘彻说:“陛下,先帝把什么都想到了,只是没有想到陛下已经足够强大,完全不需要老臣,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您前进的脚步!”窦婴的话顿了一下,然后他看着汉武帝刘彻说:“陛下能留我一命吗?”汉武帝刘彻说:“伪造遗诏谋逆大罪,是要诛九族的,你让我怎么饶你?表叔,你错就错在不该把这份诏书拿出来呀!不过我会给窦氏留下香火的,你放心去吧!”说完这句话后,汉武帝刘彻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只剩下在脚落地独自发愣的窦婴。